1月份以来,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上浮社保缴费基数标准,致用人单位及个人缴费普遍上涨。近日,又有多家媒体报道称,中国社会保险费率全球第一,缴费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连年上涨,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关于“中国社保缴费率全球第一”的问题,每每地方上浮缴费标准时,类似争议就会出现。2012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求证”栏目曾刊文《我国社保缴费率并非全球最高 实际缴费率比名义缴费率低》,就此进行过回应。然而,并非回应了是否是“全球最高”这样的问题,就能厘清、理顺社保缴费政策这个多年“心结”。今年1月7日,新华社刊文《四问社保缴费基数连年上涨》,文章从是不是普遍上涨、缴费率是否偏高、作为基数的社会平均工资是否合理以及如何降低等四个方面,对社保缴费的民众疑虑进行了梳理。
1月10日,人民日报“求证”栏目再次就此事刊发两篇文章,对舆论质疑做了解答。对于社保缴费基数上涨压力等问题,人社部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单位企业应缴的必须缴,不能简单地将上涨压力视为 “负担”,但政府的确有必要调整缴费政策,让企业更容易接受。人民日报还采访了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谈如何解决费率偏高的问题。两篇文章内容如下:
近日,有媒体称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全球第一,缴费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连年上涨,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记者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
缴费基数是社会平均工资吗
◎ 大多数人以本人工资为缴费基数,只有极少数收入偏低和偏高的人参考社会平均工资
根据《社会保险法》,用人单位缴纳社保费的基数是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缴费的基数是自己的工资,在实际操作中,本人工资一般是指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多数参保者对照自己的工资条和缴费记录,会印证这一规定。
但是,一小部分参保者,其缴费基数却不是本人工资,这是为什么?
据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解释,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记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记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这意味着,在所有参保者中,少数收入偏低的职工和少数收入偏高的职工,缴费基数不是本人工资。假设某地社会平均工资为3000元,60%为1800元,300%为9000元。当地工资在1800元以下的职工和工资在9000元以上的职工,缴费不是以本人工资为基数。大多数职工仍然按本人工资作为基数缴费。本人工资上涨,则缴费基数上涨。
有报道称,不少职工工资达不到平均工资,而随着社会平均工资上涨,缴费基数同步“被上涨”,成为负担。记者了解到,此前有测算表明,平均工资数往往高于工资中位数,即部分人工资的确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但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每年都以较大比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资已接近社会平均工资的50%。随着阶段性用工短缺现象的出现,各地工资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等群体,其工资增速在加快,去年前三季度农民工工资增长10%。因此,多数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员工,是按照本人实际工资缴纳养老保险。
对于少数收入偏低和少数收入偏高的职工,为什么工资偏低的要按高于本人工资的基数缴费,工资偏高的却按低于本人工资的基数缴费?据介绍,这主要是从参保者退休后的待遇考虑。职工工资由市场调节,个体间的差别可以很大。但社会保险本身有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公平的功能,养老待遇不宜差别过大。在规定了缴费下限和上限后,参保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如果其缴费工资长期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则其养老金水平仍然较低,但其个人实际替代率(与本人退休前一年工资相比)将高于整个制度的目标替代率,目前为59%;如果其缴费工资长期高于职工平均工资,其养老金绝对水平高一些,但其个人实际替代率(与本人退休前一年工资相比)会低于目标替代率。
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全球第一吗
◎ 我国社保费率大体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受社保制度模式、转轨成本和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社保费率不宜简单进行国际对比
有观点认为我国社会保险费率目前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甚至是“全球第一”。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社会保险费率是指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缴费工资的比例。我国城镇职工法定社会保险为5项,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中前3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后两项只由企业缴费。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单位一般为20%左右,职工个人为8%,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20%;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单位为6%左右,职工个人为2%;失业保险费率,单位为2%,职工1%,农民工参保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费率在0.5%—2%之间;生育保险,单位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个人不缴费。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国的国情差别很大,社会保险的筹资规模受人口结构、社保制度模式、覆盖范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很少、覆盖率很低,所以费率也低;有的国家尽管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太高,但通过一般税收或征收社会保障税来筹资支付某些社会保障待遇,这没有计算在社会保险费率标准之内。所以,仅仅简单地对比社会保险费率很难反映各国社会保险筹资规模的全面情况。
我国5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而其他4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在12%左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影响我国养老保险费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保制度模式。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模式,即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再为未来积累一部分资金,据此确定的费率自然比只保证当期发放要高一些。二是转轨成本。上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改革以后,已退休的“老人”和“中人”没有积累或积累较少,其“视同缴费”期间的待遇,需要通过现在的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来弥补,推高了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率。三是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持续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需要维持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率。
倡导政府承担更多责任
◎ 社保费率将适时适当下调。缴费政策应在三方面加以调整,增加灵活性。社保缴费属于劳动报酬范围
人社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国家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大力推进提高统筹层次,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目前各省份基本建立起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使部分地区原来高达30%以上的单位费率降到全国统一的20%。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仅2013年全国各级财政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资金就达2669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央财政补助。三是在经济波动中,采取阶段性减缴、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政策。今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社保费率将适时适当下调,以有效平衡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负担。
目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将社会保险费视为较大负担。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社保缴费是一部分工资的延期使用,属于劳动报酬的范围,是企业正常成本,和工资一样在税前列支,应该缴纳也必须缴纳,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 “负担”。但政府的确有必要调整缴费政策,让企业更容易接受。
金维刚认为,当前应在三方面加以调整。其一,缴费所参考的社会平均工资要更好地反映全体就业人员收入的实际情况,使其更接近真实的缴费能力。比如,目前缴费的下限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而达不到这个工资水平的低收入人员及其企业会感到负担重。其二,增加缴费政策的灵活性。目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人工成本低,缴费负担较轻,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保缴费则不堪重负,有必要考虑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实际,适当下调缴费率。其三,应结合经济运行状态调整费率,比如遭遇大的冲击、出现普遍经营困难时,启动临时性社会保险费减免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调整企业和个人的社保缴费水平,不是说要下调社保待遇,也不一定要下调整体社保费率,而是倡导政府承担更多责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说。目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不到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总缴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财政多支付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压力就可以小一些,小微企业更容易接受,员工也会更积极。
【专家观点】
多管齐下可以降低社保费率
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我国社保费率偏高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费率上,致因有四:一是制度变革后形成的历史欠账加重了当今的缴费负担。二是地区分割损害了制度的风险分散与互助共济功能。三是老年人抚养比持续攀升。四是财政负担仍未到位。以2013年为例,各级政府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助仅占总收入的13.5%,达到15%—16%比较适宜。
郑功成表示,许多地区的参保单位往往通过低报缴费基数等方式来降低实际缴费负担。他曾组织专家测算过,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平均约为17.7%,而不是名义上的28%。因此,名义费率确实有较大的降低空间。
他认为要解决费率偏高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一是厘清历史负担与现实负担,将历史欠账通过财政补贴或划拨国有资产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实现全国统筹,让养老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节,完全可以使费率下降,因为现在全国总数是收大于支的,累计结余已达3万亿元。三是扩大覆盖面,将1亿左右的未参保职工全数纳入。四是统一缴费基数计算口径,实现费率负担公平,必定使偏高的名义费率下降到相应的实际费率。五是从长远来看,中央已经明确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亦会抑制抚养比迅速上升,进而也会为降低费率创造条件。六是再适当提高财政补贴1%,即能够降低单位同等缴费负担。除养老保险外,其他社保项目也出现有偏高的基金积累,这意味着也有降低费率的空间。因此,多管齐下是可以降低社保费率的。